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作为2017年一号文件的主要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被着重强调。当前,农民增收面临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大宗产品进口增加、农民工外出就业人数和收入放缓等现象。如何破解“丰产难增收”现象,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2017年提出了哪些新动能。
“丰产”为何难“增收”?
数据显示,2016年粮食产量达到12325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但2016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虽然增幅总体仍然高于城镇居民,但较往年明显放缓,为近13年来很低。
有市场人士表示,预计2017年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将低位运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或给多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带来不确定性。“农民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当前大宗农产品进口增加,加剧了国内粮价下跌压力,农民经营收入增长乏力。此外,受传统行业去产能等影响,农民工外出就业人数和工资增幅出现下降态势,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
针对农民收入稳增长,2017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
面临以往农民增收渠道和动能的乏力,2017年一号文件33条政策举措中,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通过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规模高效养殖、发展现代食品产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渠道,为农民增收明确了方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向挤压,农民费时费力生产的产品卖不上价,这些“病根”主要出在农业结构上。促进农产品供给正从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供给有效性,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增加农民收入要重视五方面问题。首先,农村人力资本供给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空心化’让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其次,要重视土地制度改革,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强土地产权市场流动性,向加快建立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改革。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四是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五是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村信贷可及性。”他说。
多举措为增收“铺路搭桥”
长期以来,促进农民收入都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2017年一号文件促农增收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记者梳理发现,有关部委单位在挖掘新动能、拓宽新渠道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为农民增收“铺路搭桥”,打出了“组合拳”。
为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增加农民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支持农民工、中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主要方式、扶持政策和保证措施。
为做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29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度、有特色的举措,实现了集体经济变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多头并进。
为了增强农业补贴的指向性,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三项农业补贴“三合一”,整合成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体现了“谁种粮多,优先受益”,避免财政支农过程中低敲碎打、平均用力。
为了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两办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全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农户增加财产收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收益。
针对农地“三权分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做客人民网《农说》栏目时表示,进城务工的人放心的将承包地流转给留下来从事农业的农民,土地经营权逐步向职业农民流转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他们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这样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希望、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职业。”
“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要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方面”。2017年一号文件明确“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是改革要牢牢守住的底线,这也为下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政策保障。
共享产融发展增值收益
针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动能,2017年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的很大财富,而种地的农民为啥没有变富,甚至“守地而贫”?该富未富的症结不在土地,而是没把土地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效结合,农民没有充分参与分享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
近期,记者在河南、河北等地调研时发现,一些县域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相联结,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
“由于土质漏水漏肥,前些年种棉花、小麦每亩只挣400多元。2013年初流转了6亩土地,每亩按种800斤小麦944元的价格计算,流转土地收入5600余元;在产业园打工挣薪金,每天能挣50元。”河北某县农民郝文芳坦言,看着俺们流转的土地在企业那里经营得那么好,而我们仅是拿固定的钱,心里还是别扭。去年县里鼓励大家承包龙头企业的农业项目,从挣务工钱向分享产业效益转变,自己承包梨园赚了1万多元。
该县负责人表示,通过与龙头企业协商,鼓励农户承包企业相对成熟的产业项目,用产业发展的分成收入逐步代替给农民的务工费。“经济发展要以产业为基础,利益联结为核心,土地流转、入园打工仅能解决农户短期收入提升,但其流转的土地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产生带来的大幅收益,如果农民不能参与利益共享,永远只能拿小额固定收益,很难持续激发农民积极性。”他说。
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文件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等方面,提倡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提出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专家表示,完善农业产业链条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促进农业产加销有效衔接、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发挥农业产业价值链,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